三苏是谁(起底“三苏”的成名之路)

翻开我国文学史,无数文学大家星光熠熠。其中有一户人家则显得特别引 人注目,这便是“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一门出了三个文 学大家,这在文学发展史上确实是一个奇迹。

依据现代遗传学的分析思路,人们也许会肯定苏洵家族的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姑且将这一复杂问题放置一旁,先来脱掉奇迹的外装,看 看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据相关记载,苏洵少时不好读书,19岁便娶妻程氏,一直在家过着相当安逸 的生活。二十五岁那年更是与友人外出,游玩峨眉山和岷山长达一年之久。后来其母病逝,苏洵的兄长归家守孝,看着终日无所事事只知游玩的三弟,心中很是担忧,便故意问他能否就游览的大好山川,写点文章出来?不料苏洵竟红着脸,无言以对。可见,苏洵年轻时并不是什么好学聪颖之人,甚至可以说是整日 游手好闲之徒。

这样的苏洵,为何后来可以连自己加两个儿子一并都成为了北宋时期的文学大家呢?


苏洵的妻子程氏是位相夫教子的好妻子,曾对苏洵说,怕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因为没有才学而遭人耻笑,所以整日领着苏轼和苏辙两个孩子写字读书。苏洵看到妻子对孩子的教育,感到自己身为人父却如此不成器,心中羞愧不已。苏洵的二哥也是一位好兄长,知道苏洵才学浅薄,故意让苏洵去修辑家谱,苏洵因此而博览群书,发奋不已。这也就是后来为何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里 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句话的缘故了。

同样,苏轼和苏辙年幼时也贪玩,不好读书,所以才有前文提及的其母整日敦促他们读书写字之事。但这一切在他们的父亲苏洵发愤治学以后也有了变化。苏洵看到两个孩子的贪玩,再想想自己的悔改,心中自然焦急不已。他知道小孩子的贪玩不学,直接训斥未必就能奏效,所以就发生了下面的这个故事:

一日,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在自家园中耍得正欢,父亲苏辙走过来,他并没有上前说教,而是故意躲到两兄弟能看到的园中一角,背对着儿子好像在那里偷窥什么东西。两兄弟自然是相当好奇,不知道父亲在玩什么好把戏, 因而上前使劲地凑过去想看个究竟。但兄弟俩越是想看,苏洵就越是遮蔽。 几番挣扎后,兄弟俩好不容易才看到苏辙手里攒的东西原来是本书。两兄弟更加好奇,想看看书里到底有什么,竟然让他们的父亲如此着迷。可是苏洵站起来,手一背径直走向了自己的书房。苏轼和苏辙便等父亲走后,偷偷溜到书房拿起那本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从此,苏洵的书房里便经常见 到两个孩子趴在桌上认真看书的场景,而后来则更时常见到父子三人各自手中拿着本书、争论不休的画面。

从对苏氏一门三人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最初都不是什么勤学好读的人。 父亲苏洵是在反省自己的不足后才发愤苦学的,而苏轼和苏辙则是在父亲勤学苦读的影响下慢慢成才的。苏辙曾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一文中写道,“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意思是还没有成年,就已经汇通经史,每日写作数 千文字了,这当然与其父苏洵早年的培养是分不开的。苍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他 们都成为了当时的硕学文豪,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同科登 第成为进士。后世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一起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

“三苏”是成功的,其原因来自个人的努力自然是毋庸置疑。但其中苏洵起到的作用最大,他从自我反思悔过后发愤读书,到对苏轼、苏辙两个孩子间接式 的教育引导,可以说苏洵不仅是位负责任的父亲,更是一位很有智慧的教师。作 为一个父亲,知错即改,并充分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将自己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转化为孩子的教育资源。他是“三苏”奇迹之一,同时又是“三苏”奇迹背后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