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简介 追风筝的人简介50字

文|杨曙明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作品出版之后,迅疾风靡全球,版权出售至70多个国家,被誉为现象级经典畅销小说。2006年,鉴于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胡赛尼本人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的亲善大使。同时,他还创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为阿富汗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著

李继宏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在富商家庭,与其父勇敢、豪放的性格相反,他生性懦弱、胆怯,遇事退却、畏缩,让父亲颇为失望。与阿米尔一起长大的玩伴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孩子,勇敢忠诚,且爱阿米尔胜过爱自己。1975年的一个寒冷冬日,尚为少年的两人惨遭横祸。当阿米尔看到哈桑因他而遭到强人欺凌的时候,他不仅没有勇敢地冲上去与哈桑共同战斗,而是卑怯地退缩逃遁,以致在心中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和愧疚。为了排解这种愧疚,少年阿米尔不仅没有坦承愧疚而知耻后勇,反倒以为眼不见心不烦,栽赃陷害了哈桑,使得阿里和哈桑父子俩被迫出走,愧疚由此变成噩梦。1979年圣诞节过后,前苏联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阿战争。这场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灾难,也让无数个阿富汗家庭家破人亡,阿米尔父亲的生意也随之一落千丈,最终被迫而无奈地带着阿米尔踏上了逃难和流亡之路。他们历尽千难万险,辗转来到美国并定居下来。成年后的阿米尔,内心始终未能逃脱当年愧疚所形成的噩梦困扰,他无法原谅自己当初对哈桑的背叛。特别是当他从父亲的好友拉辛汗口中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之后,心中的愧疚达到了极致,良心发现促使他由此坚定了“成为好人”的恒心和决心,梦幻以救赎来排除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愧疚和噩梦。他按照拉辛汗的指点,开始了救赎行动。可是,此时的阿里和哈桑都已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下,只有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侥幸跟着阿米尔逃离了饱受战争蹂躏的祖国。

人性救赎是《追风筝的人》故事主脉,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激荡着善与恶、文明与邪恶的碰撞,在揭露和批判了人性丑恶的同时,也颂扬了人性之光辉。虽然表面上的救赎,是阿米尔的个人行为,但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希冀。救赎不仅是要赎罪,还要摈弃丑陋、邪恶,摈弃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如此才能完成真正的救赎,让国家和民族获得新生。

胡赛尼曾经多次坦承,阿米尔身上有他自己的影子。其实,即便是作者不说,读者也能从阅读中感知到,这应当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作品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小说定名为《追风筝的人》,从字面上看,并无多少引申义,可阅读过后,你就能隐约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无穷内涵:风筝里有童年欢乐,也有少年悲情;有爱恨情仇,也有悲欢离合;有希望追求,也有失望沮丧;有人性光辉,也有人性丑陋……读者对阿富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文章之妙不在于是歌颂还是批判,而在于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是否有推动作用。如果批判能够启迪反思,推动文明,那就应当批判;同样,如果歌颂能够弘扬正义,推动进步,那就应当歌颂。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应当摈弃那种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歌颂而歌颂的偏执理念。我之所以推崇《追风筝的人》,就是基于这个朴素的文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