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什么意思 耄耋之年后面是什么

初度:是指小儿初生之时。出自《离骚》&34;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34;后称生日为&34;初度&34;。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襁褓:是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一岁。出处:唐·司空图《障车文》:“二女则牙牙学语,五男则雁雁成行。”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二至三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始龀:指男孩八岁、女孩七岁。始龀指小孩乳齿脱落长出恒齿的换牙时期。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也叫“龆年”或“髫年”。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九龄、指数之年:指九岁。

黄口:指十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指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的儿童,皆泛称为“黄口”,所以人们常用“黄口小儿”,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出处《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幼学、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与内傅相对。《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郑玄注:“外傅,教学之师也。”

金钗之年:指女孩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作为代称。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之年:指女子15岁。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破瓜、碧玉年华:指女子16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摽梅之年:指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出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桃李年华:指女子20岁。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花信年华:指女子24岁。古代有称呼二十四节气为“二十四番花信风”,因为二十四节气正好对应这不同的二十四个花期。“二十四番花信风”传之久远,而女子二十四岁正好是年轻貌美如花一般的年纪,所以被称为“花信之年”。

半老徐娘:30岁至50岁左右的女人。“徐娘半老”意思是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出处:《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舞勺之年:少年13岁至15岁。《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束发: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15岁(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志学之年:少年15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舞象之年:少年15岁至20岁。“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正义》中记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古人非常重视冠礼,《礼记.冠义》上说:“冠者,礼之始也。”意思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的开始;又《仪礼》共十七篇,第一篇就是《士冠礼》。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意思是年过五十可以在家拄拐杖,年过六十可以在乡里拄拐杖,年过七十可以在国都中柱拐杖,年过八十的老人可以在朝廷上拄拐杖。杖家与杖乡﹑杖国﹑杖朝等均为古代的一种尊老礼制。)

始室、克壮、而立之年:指男子30岁,正当壮年。《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礼记·曲礼》:“三十曰壮。”

不惑(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男子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杖家之年、大衍之年: 指男子50岁。“知非”出自《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认识到以前四十九年中的过失)。”《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指老年头发苍白如艾。“大衍”源自《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语出《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郑玄 注:“指事使人也,六十不与服戎,不亲学。”后以“耆指”谓年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古稀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杖国之年:均指70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致事”、“致政”、“悬车”:是指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杖朝之年:指男子80岁。

耄耋之年:指80?90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鲐背之年:指90岁长寿老人。语出《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100岁高寿。《礼记·曲礼上》曰:“百岁曰期颐。”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伞寿:指八十岁,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所以称为伞寿。

半寿:指八十一岁,“半”字可拆为八十一,故得此名。

米寿: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白寿: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茶寿:是108岁的雅称,因“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人”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

亡称

0——20岁为夭折或殇

21——30岁为 短寿/福

31——40岁为 强寿/福

41——50岁为 艾寿/福

51——60岁为 周寿/福

61——70岁为 稀寿/福

71——80岁为 耋寿/福

81——90岁为 耄寿/福

91——100岁为 期颐/福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